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 微信
  • 微博
首 页 正文

队有一招 人有一手:创新学员发展策略

来源:中国资讯网  

07-17

在这个季节的轮回里,若说仲秋有十分美,那么九分定然镌刻在了金陵的每一寸土地上。夜幕轻轻笼罩住六朝古都,一周一次社团活动时间的陆军工程大学学员五大队营区内灯火通明,点点星光密密麻麻地从窗间喷涌而出。理论学习室内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小组正在展开激烈的讨论学习;新闻工作室内新闻报道组的组员们妙笔生花、文思泉涌;楼旁篮球场上激烈的身体碰撞,构建出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

“我们立足于大学‘一品四力’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员本身的能力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学员大队内推行‘队有一招、人有一手’学员发展策略,组建各类学员兴趣发展小组,助力提升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学员五大队政治委员这样介绍道。

“队有一招”——集体智慧的结晶

“队有一招”,指的是立足于军队院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学员大队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下属各学员队坚持为战、固强、培新的发展思路,通过集体讨论、群策群力,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或训练方法。这种模式往往紧密结合学员队实际,针对学员成长中的痛点难点,进行精准施策。

“结合队内青年学员学习能力较强、战士学员部队经验丰富的特点,我们灵活构建‘三互助’小组,依照‘学训强弱、优势互补’原则,将‘三互助’小组开展进全体学员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在班排内部2至3人一组结成‘三互助’对子,发挥出‘思想互助、学训互助、生活互助’的特点优势。”跟随学员五大队某学员队政治教导员的步伐,我们参与到队内“三互助”小组的学训生活中。

强健的体魄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履职尽责的基础,但对于像地方青年学员邓泽业这类没有良好体能基础的同志来说,单杠二练习、爬绳、跳马等训练科目好似横截的高山,不可翻越。

“当我在军事体育课上第一次看到教员演示单杠二练习的那一刻,一种绝望的感觉油然而生,对于单杠一练习还没达到及格标准的我来说,单杠二练习达标感觉遥遥无期。”回想起刚开始进行单杠二练习科目练习的情景,邓泽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后来队内组建了‘三互助’小组,我和另外一个体能基础较差的同学周书旭组成一组,体能尖子王宝加担任我们小组组长。”据悉,部队战士学员王宝加结合他以前在基层部队的训练经验,为邓泽业和周书旭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每天定时定点进行专项的肌肉训练,而后在充分的保护下进行杠上实操,不到一周邓泽业和周书旭就实现了单杠二练习从零到一突破,学期结束时,两人单杠二练习纷纷达到良好水平,军事体育科目总评更是达到优秀。

据该学员队政治教导员介绍,“三互助”小组的组建,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学习、训练热情,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思想互助常出尘、学训互助长本领、生活互助常解难,青年学员、战士学员各自优势有机融合,帮助学员真正实现从训练场到战场,从学员到战斗员的顺利转变。在此基础上,该学员队在各项课程考核中均取得优异出色的成绩,数次被评为“大学教学训练先进单位”“大学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人有一手”——个人特长的闪耀

“人有一手”,则是强调在集体进步的同时,鼓励每名学员挖掘自身潜能,发展个人特长。随着军官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和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生长军官学员作为未来高素质专业化军官队伍的源源活水,如何培养出能够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的个人能力是部队院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发挥学员特长,培养学员能力,立足于学员第一任职岗位需求,是我们组建各类兴趣爱好小组的根本依据。”学员五大队政治委员这样介绍。据悉,该学员大队一方面发挥部分特长学员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经验,另一方面考虑学员的兴趣爱好和任职需求,牵头在大学内申报创建摄影类特长社团光影俱乐部,在学员大队内组建新闻报道小组、理论宣讲团等任职能力提升小组以及涉及篮球、书法、轮滑等兴趣小组,让学员们在大学统一的活动时间里充分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在繁重的学训生活里放松身心,学员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龚世潇是学员大队新闻报道组的一员,看到新训期间学员队的王义凯同志多次在军网内刊发新闻,新训结束时更是完成两篇军委机关网的稿件撰写,内心十分羡慕,返宁归建南京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大队新闻报道组。“刚接触新闻报道工作时,我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新闻点从哪里采集?如何表述新闻内容?如何完成一篇高质量稿件?这都是摆在我面前的现实问题。”谈到自己刚刚加入新闻组时的经历,龚世潇不由地陷入追忆。而后,在学员大队的统一策划下,多次组织新闻报道写作技能培训,多次联络野战工程学院新闻中心的负责干事和优秀新闻报导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学员大队政治委员、学员队政治教导员亲自下场边写边教边引导,引领学员走出新闻报道工作第一步;同时开展日常性新闻例会,帮助学员抓好政治方向和新闻报道要点,该大队某学员队政治教导员充分发挥既往工作经验,从全军角度为大家拓宽视角、构建舞台,大队新闻报道工作一片欣欣向荣趋势,大队多名学员在中央军委机关网、大学公众号、《金陵晚报》等媒体刊发文章。

“无论是文艺晚会上的才艺展示,还是军事技能比武中的精彩对决,都能看到学员们‘人有一手’的闪耀时刻。这些个人特长的展现,不仅丰富了军营文化生活,更激发了学员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大队领导这样解释道。

创新引领——共筑强军梦

“队有一招,人有一手”的创新学员发展策略,是基层学员队在新时代强军目标指引下的一次生动实践。作为学员培养的基本力量和干部队伍输送的根本来源,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员个性化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学员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军事技能,更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面对挑战勇于创新。这些宝贵的经历和能力,将伴随他们走过军旅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他们实现强军梦的强大动力。

在全军上下如火如荼开展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通过“队有一招、人有一手”学员发展策略的有效实施,学员五大队某学员队学员王博对深化“学习强军思想、建功强军事业”教育实践活动深远意义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最开始被选拔为学院‘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主题演讲比赛参赛队员伊始,我的内心既充满对受到领导信任的感激,与此同时迎面而来的是对于演讲选题迷茫和理论知识薄弱的深深胆寒,担心自己选题不正、担心自己理论有误,可谓是当头一棒,以至于我久久没有动笔,着手演讲稿的开始。”在交谈中,王博首先提到的就是目前很多青年学员会遇到的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有些内容可能入心入脑,但是个人的理解与领悟可能还“欠点火候”。

“当我的‘三互助’小组小组长杨丰雷知道这件事后,急忙招呼我们另一位组员邱新奇一起来帮助我。”王博说到这儿,用胳膊轻轻顶了顶杨丰雷的小臂。杨丰雷笑着接过话和我们谈道:“我和邱新奇都是从基层单位通过战士考学考入陆军工程大学的,相比于青年学员我们的基层经历可能比他们稍多一下,对于相应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能比他们更有理解和体会。”在杨丰雷和邱新奇的帮助下,王博对于“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背后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他又想到习主席曾发表的文章《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两相结合之下,一个优秀的选题终于产生,但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并用恰当合适的方式表现呢?这成了摆在王博面前的另一难题。

于是王博拿着刚刚写好的演讲稿又去请教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的成员陈泽宇。陈泽宇的简单一问就帮王博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演讲难道只能站在一个定点,默默地背诵着写好的稿子吗?要想让观众真的想你所想、思你所思、感你所感,肯定要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于是乎,王博茅塞顿开,舞台讲演剧《亲爱的红军》、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觉醒年代》的画面席卷而来,挥斥在王博的脑海里,于是乎一部情景模拟演讲《时代之问》应运而生。“我想讲述抗日战士张欣和当代军校学员国庆错位时空展开的对话,通过老一辈人的奋斗道路激励着青年一代的奋斗激情,号召大家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让当代官兵牢记艰苦的革命道路,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奋斗强军故事。”王博这样介绍他的参赛作品。《时代之问》最终在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组织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主题演讲比赛中斩获一等奖的佳绩。

展望未来,随着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该学员大队将继续秉承“队有一招,人有一手”的创新理念,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员发展策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贡献力量。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军营里,每一名学员都会像《时代之问》中说的那样“一言一行都是脊梁,一思一念皆是未来,愿以奋斗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龚世潇、王艺铭)



中国双拥
中国双拥
中国双拥